万伟

上海海派玉雕大师、国家玉雕高级技师,以人物、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,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,工法伶俐、刚柔相济。

私信

心开一境技不“薄” 清新隽永意无穷——记上海玉雕工艺师万伟

日期:2015-05-04   来源:中国和田玉网   作者:苏长勇

1571

  国泰民安,艺术珍品的收藏再次兴起,也促使当代玉雕业迅猛发展。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,以“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”为精髓的海派玉雕独树一帜,在海内外享有盛誉。而这种“海纳百川”的气度也吸引各地精英移师上海滩,在海派玉雕的大家庭里显露他们的才华,成为海派玉雕的又一支新生力量。

  在这支新生力量中,来自安徽的万伟就是很有代表的一员。

  辞掉稳定的工作,独自来到上海创业,万伟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,其中的艰辛,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。

  经过多年探索,万伟将“薄意”工艺运用到子玉的创作中,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。作品构图巧妙,层次丰富,清新隽永,意境深邃,让人过目难忘。

  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努力和思索,而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,并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……

舍弃工作  背水一战  

  安徽滁州玉器学校培养了许多玉雕人才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他们走出安徽,将脚步迈向了全国。如今,经过多年的奋斗,他们已经在异乡打拼出了一片天地,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。万伟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。

  1986年,初中毕业后,万伟进入安徽滁州玉器学校学习玉雕。三年后,经朋友介绍,他来到一个台湾人办的玉器厂里工作,并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。

  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被全国知名玉器企业——正东玉器聘请,担任该企业所办的玉雕学校的技术总监。

  那是一段忙碌而又充实的时光,万伟每天都工作到很晚。虽然各方面待遇都不错,但总有一个问题在心头萦绕,让他的心绪无法平复:是继续留在学校工作,还是舍弃所有的一切去继续深造。

 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他终于下定决定,去上海学习。

  他的这个想法引起了朋友的不解。学校的工作很稳定,如果一直干下去,可以干一辈子,为何要自讨苦吃,重新创业呢?

  面对这些疑问,万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。

  “上海有很多玉雕大师,他们的技艺超群,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,而且上海兼收并蓄、海纳百川的氛围一直是我所向往的,我希望通过在上海的学习和深造,让自己的技艺得以提升。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光,只有积累了更多的真才实学,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。”

  既然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定,万伟也做好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。

  当他来到上海时,海派玉雕界已经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实力的新秀,竞争也很激烈。如何得到市场的认可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。

  “在玉雕这条路上,没有别的捷径可走,只有苦学才有出路。”坚定了信心,万伟开始拜师学艺。拜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刘忠荣大师。

  刘忠荣大师以玉牌的创作而著称,他擅长以单纯的刀法,主线分明,刚柔相济,浮雕层次丰富,展现出令人惊叹不已的气韵与生命力。虽然只跟随刘忠荣大师学了一年,但对万伟来说,却受益匪浅。

  来上海之前,万伟主要做摆件,来到上海后,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环境,他开始主攻子玉。在这期间,卢开飞对他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
  卢开飞的花鸟件做得非常漂亮,作品完整,画面细致,工艺精巧,把玩感舒适,皮色利用到了极致,好的地方基本不动。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很多海派玉雕的后起之秀,并逐渐成为一种风格。在卢开飞的指点下,万伟对皮色的处理渐入佳境,游刃有余。

  几年求学后,他成立了个人工作室——万子玉雕工作室,全身心地投入到玉雕的探索之中。

将“薄意”运用到子玉的创作中

  薄意雕刻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,它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,取材广泛,讲求意境,人物、山水、花鸟尽在其中,情景交融,回味无穷。著名的书画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指出:“薄意者技在薄,而艺在意,言其薄,而非愈薄愈佳,固未能如纸之薄也;言其意,自以刀笔写意为尚,简而洗脱且饶韵味为最佳,耐人寻味以有此境界者。”

  薄意雕刻最早是寿山石雕的表现技法,其雕刻层很浅,创作讲求中国画理,笔墨韵趣。它是具有国画与雕刻特点的艺术,既能品赏,又适于抚玩,更耐人寻味。

  经过多年的探索,万伟将“薄意”巧妙运用到子玉的创作中,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,走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。

  万伟认为,薄意的构图布局,注重意境和气韵,与中国画同理。按材施艺,因色构图,避格取巧,掩饰瑕疵是其创作原则。“薄意‘以薄取胜,以简见长’,所以雕琢要灵活多变,洗练概括,通过各种技法的运用,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。”

  由于薄意浅刻如画,耗材较少,所以特别适合于雕琢像田黄石之类的珍品原石。这就要求作者相石要精,在雕琢之前,认真研究石材的裂痕走向、皮色利用。通灵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艺,薄意作品才能真正达到“心开一境技不薄,清新隽永意无穷”的境界。

  万伟从寿山石和田黄石的薄意创作中吸收灵感,使作品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韵味。业内认为,他的作品将艺与画理融为一体,构图巧妙,层次丰富,清新隽永,给人以深刻印象。

与玉结缘  心怀感恩

  薄意把中国画的画理融于石头之中,使人间万象浓缩于方寸之间,成为一种富有人文气息的独特艺术,这是艺术创作者文化修养、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。

  对于这点,万伟有着清醒的认识。在创作之余,他注重国画的研习,并广泛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养分,博采众长。对于原料,他总是以一种敬畏之心来看待,没有经过深思熟虑,绝不轻易动手。

  “在上海,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,特别是卢开飞对我的帮助最大。我希望在几年之内得到市场的认可,这是我的期望,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。”

  在上海打拼多年,万伟和圈里的很多人都成了朋友,大家平时只要有时间就坐在一起切磋工艺,交流心得,这种良性互动的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开拓了视野,灵感有时也会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。

  能与玉结缘,他满怀梦想,能将海派风格一脉相承,他心怀感恩。如今,万伟正处在创作精力最旺盛、思维最活跃的阶段,也是能力提高最快的时候。他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玉雕创作中,用自己的创意和构思,把白玉变成生动、通灵的艺术品,对他来说,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。

  “我对和田玉的未来充满信心,事实上,从学艺开始,在玉上面我得到了很多,无论是精神上、物质上,玉都带给我许多的满足感,这种喜欢琢玉的心情,提升了我对工艺的要求,它让我觉得对得起玉,玉也会回报你。”

  万伟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努力和思索,在这个过程中,他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,也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。我们相信,在玉雕这条道路上,万伟依然会执著前行,并演绎出更多生动的故事……


《朝夕相伴》


《财神》


《荷塘秋色》


《福寿如意》



下一篇:工作室新品——金色荷塘

网站提示×
网站提示×